
記憶深處的母校//孟成
打開塵封的記憶,母校的印象逐漸清晰。
母校位于村子西頭,坐北朝南,一條筆直的道路直通北洞村、南洞村。大門兩邊是八字開口狀的標語墻,依稀記得兩邊用宋體字分別寫著“熱愛祖國”、“振興中華”。大門是用大號角鐵包裹刷著藍漆的鐵皮門,柱子上邊有一拱形鐵框,用鐵皮焊接著四個鮮紅大字“紅巖學校”。
步入校門,迎面是一座三、四米高的照壁墻,白底、紅字,工整地寫著毛主席對少年兒童的關懷:“好好學習,天天向上”。下面是半圓形的花園,種著各種顏色的月季,清香撲鼻,令人心曠神怡。“照壁墻”后面是升旗臺,高高的旗桿矗立在水泥臺基上,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。全校師生整齊地站立在旗臺下,學校的鼓樂隊整齊的敲著鼓點,吹著銅號,膽怯而羞澀地行進著。1名主旗手、2名護旗手,莊重地來到升旗臺,全校同學行少先隊隊禮,望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。德高望重的老校長語重心長地說著“勸學”方面的話語。
順著水泥甬道往前走,左手邊是一排單檐瓦房,是老師們的辦公室兼宿舍,往西是學校的“百草園”,還有永不干涸的“壓水井”。同學們爭先恐后的打水、抬水,打掃校園環境衛生。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胸前,襯托著如花朵一般稚嫩的臉龐。
繼續往前走,右邊是四間寬兩搭檐的瓦房,一間是老師辦公室,其它三間是五年級教室。窗明幾凈地教室里,辛勤地老師耐心細致地教著同學們課程;時而手捏粉筆疾書數學公式,時而隨堂提問課程重點,直到清澈的雙眼由迷茫變得領悟為止。
教室黑板是用水泥抹的,上面刷一層黑漆。黑板上方是一副國旗,一邊貼著“刻苦鉆研”,另一邊貼著“認真學習”的標語。教室窗子之間的墻上,用毛筆書寫著“書山有路勤為徑,學海無涯苦作舟”、“寶劍鋒從磨礪出、梅花香自苦寒來”以及“攻城不怕堅,攻書莫畏難,科學有險阻,苦戰能過關”等名言警句、格言,用紅紙、黃紙等貼在墻上,時刻警醒、鞭策我們發奮讀書。
教室的地面是磚鋪地,兩人一張桌子,一個條凳,桌子帶抽屜,能夠放書包。基本每個桌子上都有受魯迅先生影響而刻的“早”字。后面的墻上,用五顏六色紙條裝飾成的“學習園地”,張貼著字跡工整的同學們的作業,供其他同學們學習;另一個角落堆放著笤帚、簸箕等打掃衛生的工具。
另一邊是六年級的教室,格局和五年級一樣,門前是磚砌的菱形花壇,栽種著各種花草,環境優美。
繼續往前走,東西一排兩搭檐瓦房,中間是通往后操場的通道。通道的房梁上懸掛著一口鐵鐘,用來定時,上課下課敲幾下,“咚、咚、咚”的鐘聲傳遍校園,清晨迎來朝陽,傍晚送走夕陽;鐵鐘見證了一屆屆的畢業生,守護著我們茁壯成長。東邊是三年級和四年級的教室及校長辦公室,西邊是一、二年級教室和老師辦公室。一張張稚嫩的小臉,手捧著課本,朗朗讀書聲由遠及近。同學們穿著樸素大方的衣服,女生戴著發夾,腳上穿著帶著蝴蝶圖案的粉色涼鞋;男生穿著流行的“蛇皮”涼鞋,背著母親裁剪制作的書包。
后操場面積較大,早上跑步做操離不了。操場西北邊是舞臺,“六一”兒童節表演節目的最佳勝地;其實只是個土臺子,四周用石條圍著,簡陋不失大方,樸拙更含情趣。每個班級都準備節目,常見的大合唱,歌曲是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》、《北京的金山上》等;有時還有男女朗誦。村里的父老鄉親都興高采烈地前來觀看表演,指指點點,幾年級的誰和幾年級的誰是兄妹,誰和誰是親戚,誰語言豐富,誰調皮搗蛋,臺下不時傳來陣陣掌聲。男孩永遠是白襯衫、藍褲子和白球鞋,女孩是白襯衫、裙子,頭上扎著紅絲帶,襯托出少年兒童的蓬勃朝氣。
操場的后面,西邊是廁所,東邊北墻根是兩、三棵柿樹,每當深秋,火紅的柿子掛滿枝頭,蔚為壯觀。下面是乒乓球臺子,是用水泥板拼成的,中間用磚頭做成格擋,年幼的我們用生疏的技巧力戰同學,打的滿頭大汗。
操場中間是籃球架,少年的我們,為了團隊精神,為每一次的投籃成功而歡呼雀躍,奮力拼搏。
時光易逝,歲月蹉跎,年少的我們已步入中年。我們更應該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,不負韶華,擼起袖子加油干,為明天的美好生活不懈奮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