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以下珍貴電影資料可能有錯別字和標點符號沒有校對準確,請讀者理解)
1929年10月29日是美國金融史上最暗淡的一天。華爾街股市的崩潰成為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前戲。
不只發生在美國,所有主要工業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晌。
失業、貧窮、壞帳、罷工和搶糧等現象像瘟疫般蔓延開去,在華爾街股災發生后的三年內,席卷歐洲各國。
《憤怒的葡萄》中喬德出獄發現自家久旱無雨的農田被人強占,陷入絕境,惟有通過出走加州來尋求生機。可無論去到哪里,發現到處都是失業的人群。
《天使的孩子》一家人從美國搬到愛爾蘭,父親還是找不到工作。而另一方面,由于經濟崩遺而導致人民思想的極大受挫,不少人通過暫時的娛樂來擺脫苦惱。
《奔騰年代》中去賽馬場,觀看賽馬成了情緒低落的人們尋求亢奮的精神寄托
《天使的孩子》中生活的壓力讓父親開始型酒。
當時,許多家庭都因為迫于生計而舉家遷移,許多人都因為同時失去了金錢和希望而開槍自殺。
而這種經濟崩潰帶來的一系列災難,表面是由1920年代初期高度的消費旺盛引發,根源卻是資本主義不可回避的罪惡。
大蕭條給世界帶來的持續影響直到羅斯福新政才有所改觀。甚至有人說,如果沒有大蕭條就不會掀起二戰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