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原創: 高原麥客
聽說新版《哪吒》首映不到5天,票房突破7億。特別是臺詞中那句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廣為人知。一個不走尋常路的魔童,是如何成為開天辟地的英雄?帶著這樣的疑問,我和家人一起走進影院。
這部電影之所以首映就能占據國內票房榜首,除了國產動畫的水準已經達到新的高度,更重要的是,這部電影對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質疑。為什么很多家庭教育最終失敗?父母原本是想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,卻最終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水火不容。
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,不但是上帝賜予父母的禮物,同時也是不走尋常路的魔童。他們脆弱,他們自卑,他們想要被關注,被接受。一旦受挫,他們就會把自己包裹起來,封閉起來,成為別人眼中叛逆的孩子。
有時候,他們的所作所為,不是真正的目的,比如摧毀自己,比如摧毀外部世界,他們急于證明自己的能耐。初生牛犢不怕虎,更多的是一種試探,是一種對自我實力的展現,無論錯對,無論美丑,他們才不在乎結果,只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。
電影中有幾個小場景,讓人感動。一個是哪吒剛出生,聽到別人說他是“魔童”,便用自己吸收日月精華的能量,把陳塘關攪得天翻地覆,想要滅掉世界。太乙真人想把哪吒收了,而哪吒母親卻挺身而出,把哪吒抱在懷里,誓死呵護。她說:“即使他是魔童,也是我身上掉下的肉。”母親的一滴淚,澆滅了他身上所有的憤怒。
另一個小場景,是哪吒在幻境中,看到父親李靖跪在仙人面前,求仙人開恩,他愿意以命換命,面對神仙的責難,他以一位父親慈愛、舍我、質樸的胸懷。在面對各種阻擋,各種規矩,各種斥責時,只是那一句“他是我的兒”,就足以表達一位父親的愛子情懷。
電影中,父母的工作是斬妖除魔,卻忽視孩子的感受,沒有給孩子應有的愛和呵護。從一個側面也隱喻了,現在大多數父母整天忙著工作,忙著賺錢,原本是想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物質生活,讓孩子多的好一點,其實孩子想要的是被關注,被理解,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。
在這部電影里,母親知道哪吒是魔童,和他只能活三年的事實,只想讓孩子快快樂樂的享受生活,度過余下的日子,即使哪吒犯錯,她愿意替孩子承擔。而父親對兒子的嚴厲,指責和規矩,只想讓哪吒少給別人制造麻煩,給眾人給外部世界一個正面的形象,畢竟我們生活在各種規矩和條條框框的現實世界。
如果說這是一部有教育意義的電影,這部電影和以往電影一個最大的區別是,中國孩子通過哪吒這個角色終于敢說“不”,而非長久以來的“是”。遵從自己的內心,遵從自己的喜好,遵從自由意志,而不是一味的順從,聽話,像木偶一樣,成為別人的影子。
這讓我想起,很久以前聽到的一個故事,說是在農村,有戶人家,生了四個孩子。孩子們都異常的聽話懂事,孩子們個個都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。有一年秋天剝玉米,父親為了試探兒,就在每人的面前倒下一堆玉米棒,然后二話沒說就去睡覺。
睡醒后,這位父親下床查看,發現四個孩子都不動聲色完成剝玉米的任務。父親大叫一聲,“完了”,從此臥床不起。人一生最大的失敗,就是把孩子養成自己的樣子,沒有反叛精神,沒有自由意志,一味的遵照別人的命令,甚至牽強附會,并最終走上父母的老路。
敢于說不的孩子,不僅僅是一種叛逆,而是通過自己對世界的認識,逐步形成自己特立獨行的思考模式。敢于說“不”,體現一個獨立人格的形成,就是孩子有權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,有權選擇自己更好的生活。而現實生活,很多父母只想培養一個懂事順從的孩子,而并非一個不走尋常路的魔童。
按照心理學的解析,自戀,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三大動力。用的不好,不但可以傷害別人,也會傷害自己。如果正確引導就會升華成一種能量,創造價值或者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。作為父母,作為撫養者,應該是一個容器,接納孩子所有的過錯和叛逆,用愛去化解,去調和,幫助孩子走出最初的懵懂。
哪吒從一個叛逆的魔童,最終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,在關鍵的時刻,為了救助陳塘關的父老鄉親,他用盡全力頂著巨大的負重,說出那句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。也正是父母從小給他提供了一個抱持性的成長環境,從不報復孩子,打壓孩子,削弱孩子能量的自由流動。
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有一段狂野的表達,他說:“需要一個不會報復的人,以滋養出這種感覺:世界準備好接納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。”父母就是孩子眼中不會報復的人,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哪吒當初的壞,調皮和攻擊性。在關鍵時刻,他內在的能量就無法激活,他野性的生命力也就無法展現。
現在的應試教育,不僅摧毀了大多數孩子的天性,而且把孩子教成職業的考試工具和順從聽話的小綿羊。文憑成為擋在大多數孩子面前的一堵墻,就業難,各種規則,各種制度,正在把孩子們打造成一個個沒有棱角的人。
父母在這樣的機制中,扮演著夾持的角色,看管,監督,強迫,打壓,想要把孩子趕到所謂的正軌上。而孩子有自己的思想,他會反抗,會回擊,甚至會背道而馳。他們一定會是最壞的孩子嗎?未必,人都在變化之中,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,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。
前一段時間和父母聊天,聊到孩子教育的事情。我們表達了自己焦慮,對孩子的擔心。母親說:你是不是有點太著急了?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,沒少折騰人。”
想想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,每年暑假,無論家人怎么教育,看管,圍追堵截,我都會下河游泳,上樹掏鳥蛋,就像是專門和父母做對。偷家里的麥子換糖果,聚眾打架,十五歲的時候,就整天背著獵槍去打野鴨,一家人整天為我提心吊膽。”
“孩子和你比起來算是乖多了。孩子不聽大人話,有時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,都在情理之中。船到橋頭自然直,隨著年齡的增長,最后自然就會理解父母的苦衷。誰能想到,你曾經也是個混世魔王,現在居然能俯下身子寫文章。”說這些話的時候,母親一臉的慈祥。
在《人性的枷鎖》那本書里,有位非常樂觀的父親。他幾乎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,卻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抱持性環境。他說過一句話,我至今印象深刻,他說:“總有一天孩子會像鳥兒一樣飛出我們的生活,無論怎樣,家里都會有一張屬于他的床,一口吃的。累了,受了委屈,不開心了,隨時都可以再回來。”
從魔童到英雄,孩子總是在探索中,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域。孩子需要引導而不是封閉,需要自由而不是綁縛,需要理解而不是質疑,需要呵護而不是指責。只有愛能化解孩子身上所有的毒,父母是才是唯一不會報復孩子的人。
